(15184期)缠论基础到精通指南(更新6月)多时段行情解读,交易机会识别方法论
缠论基础回顾
- 分型:是缠论最基础的形态,由股市原始 K 线数据经过包含处理后的缠 K 构成,分为顶分型和底分型。顶分型一般由三根 K 线组成,中间 K 线的最高价是三根 K 线中最高的,最低价也是三根中最高的;底分型则相反,中间 K 线的最低价是三根 K 线中最低的,最高价也是三根中最低的。分型是判断走势转折的重要基础。
- 笔:两个顶底分型之间如果满足一定条件就构成一笔。在实际应用中,要求顶底分型之间至少有一根独立的 K 线,即不属于顶分型和底分型的 K 线。笔描述了市场走势的连续性,代表了一个最小级别的趋势。
- 线段:由至少三笔组成,且线段的起始点和终止点都是由分型所构成。线段在走势中的变化更为稳定,它描述了市场走势的完整结构,是缠论中分析趋势的重要基础单位。
- 中枢:是走势震荡的区域,是买卖双方于关键位置反复争夺较量的过程在走势图中的客观反映。某级别走势类型中,被至少三个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所重叠的部分,就构成了该级别的中枢。中枢对判断走势的方向和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多时段行情解读要点
- 不同时段走势关系
- 小级别走势与大级别走势:小级别走势是大级别走势的基础,大级别走势是小级别走势的综合体现。例如,在日线图上的一笔,可能在 30 分钟图上就是一个复杂的线段甚至是一个包含中枢的走势。小级别走势的变化会逐渐积累,影响大级别走势的方向和力度。如果小级别走势出现背驰等信号,可能会引发大级别走势的转折或调整。
- 相邻时段走势的连贯性:相邻的不同时段行情之间存在着连贯性。比如,5 分钟图上的走势结束后,其结果会对 15 分钟图上的走势产生影响。如果 5 分钟图上完成了一个上涨线段,在 15 分钟图上可能就表现为一笔的上涨或者是上涨的一部分。这种连贯性要求我们在分析行情时,要综合考虑不同时段的走势,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时段的行情。
- 多时段背驰分析
- 背驰的级别对应:背驰在不同时段上有不同的表现和意义。在小级别上出现的背驰,可能只是引发小级别的调整,但如果小级别背驰引发的调整导致大级别走势的力度发生明显变化,就可能会影响大级别背驰的形成。例如,30 分钟图上的背驰可能会导致日线图上的一笔上涨或下跌出现停顿或转折。
- 区间套确定背驰点:利用区间套原理可以在多时段行情中更精确地确定背驰点。先在大级别上发现背驰段,然后逐步缩小到小级别,如从日线级别到 30 分钟级别,再到 5 分钟级别甚至 1 分钟级别,通过在不同级别上寻找背驰段,最终确定背驰点的精确位置。这样可以提高买卖点判断的准确性。
- 多时段中枢分析
- 中枢的扩展与延伸:在不同时段下,中枢会出现扩展和延伸的情况。在小级别上的中枢延伸,可能在大级别上就表现为中枢的扩展。例如,在 5 分钟图上的中枢不断延伸,经过一定时间和走势后,在 30 分钟图上可能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更大级别的中枢。中枢的扩展往往意味着市场多空力量的平衡范围扩大,后续走势的方向选择可能会更加复杂。
- 多级别中枢共振:当不同级别中枢的区间出现重叠或接近时,就会形成多级别中枢共振。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市场的走势力度加强,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比如,日线图和周线图上的中枢在一定价格区间内共振,那么该区间对市场走势的支撑或阻力作用就会非常明显,后续市场突破该中枢区间后,走势的延续性也会更强。
多时段行情实战应用
- 确定操作级别:根据自己的资金规模、操作风格和交易时间等因素,选择一个主要的操作级别,如日线级别适合中长线投资者,30 分钟级别或 5 分钟级别适合短线投资者。然后以操作级别为核心,参考相邻的大级别和小级别行情来制定操作策略。例如,以日线级别为操作级别时,可以参考周线级别判断大趋势,利用 30 分钟级别或 5 分钟级别寻找更精确的买卖点。
- 制定买卖策略
- 买点策略:当大级别走势处于上涨趋势或盘整背驰后的潜在反转阶段,同时小级别上出现底分型、背驰等买点信号时,就是一个较好的买入时机。比如,日线图上处于盘整背驰段,而 30 分钟图上出现了明显的底分型且伴有背驰迹象,此时就可以考虑买入。
- 卖点策略:与买点相反,当大级别走势显示出下跌趋势或上涨背驰后,小级别上出现顶分型、背驰等卖点信号时,应及时卖出。例如,周线图上开始出现下跌迹象,日线图上出现顶分型且对应的 MACD 指标出现背驰,同时 30 分钟图上也有明显的卖出信号,这时就应该果断卖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评论(0)